第89章 当地主去
簡繁轉換

第89章当地主去

一个月,说长不长,说短不短一个月前,特事局刚刚结束扫盲式的上古音培训,仅仅只建立了抵达金锥城钼矿的传送门,勉强完成东渭路的路基工程。

一个月后,基建如火如茶!

铁路修起来了,矿区对接完成了,厂房园区落地了,咸阳城外的新城区,都开始大规模基坑挖掘了!

建设部规划的蓝图和项目,已经随铁路一路向东扩出,百公里范围内,至少有十个中型工程项目,准备上马!

如今不必说咸阳,特事局的建设力量,已开始向整个内史首都郡扩展出去!

与一个月前,已完全不可同日而语。

这其中,固然有大量的秦国更卒人力强势加入,以及传送门进一步扩大,让货运火车可以通过的缘故。

更重要的是,特事局三个月前,跟几个重工集团定好的合作项目将原本一体式出厂的工程机械,进行可拆分式的改装,分成足以通过传送门的小模块,运至章台区厂房重新组装一终于落地完成!

这使得原本不易通过的一些中型大小机械,能通过这种分割重组的方案,取巧进入战国!

尤其是振动压路机丶钢轨拉运车丶枕木铺设机等,铁道重工机械的投入使用,直接拉爆了铁轨建设的产能!

飞快生长!

延伸出去的铁路,又更进一步,打破运力交通限制,直接由线扩面,彻底打开局面。

「总的来说,这一个月,我们取得的建设成果,应当是远超预期的。这完全离不开,

在座各位和诸位战士的辛苦付出。」

众人轻轻鼓掌。

「总局方面,目前针对战国时代的发展规划,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:

「三项基建丶两大产业丶一个制度。

「首先是三项基建,分别指的是,电力系统丶供水系统丶和运输路线。

「计划以咸阳为核心起点,一面向外广铺铁路,一面在铁路沿线,建设电力丶供水中枢。

「这三项基建,主要是用于保证,我们作业人员的生活基础保障。」

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,毕竟铁路到处,才能有足够的运力,建设各种设备。

「两项产业,则是中期目标。

「一是资源型产业为主。

「以秦国为核心,辐射全国矿产,扩展至全世界,为国内工业输送紧缺的工业资源。

「二是农业产业为辅。我国内人均耕地有限,而战国时代,地广人稀,并有非洲丶美洲丶澳洲等各大农业区可供开发,正好作为对国内的补充。」

特事局的核心利益自然还是集中于现代。

在国内工业产能过剩的前提下,不可能在战国时代大量发展工业。

资源输出丶以及农业,都是作为对国内产业结构丶战略能力的补充。

当然,对战国时代而言,这也是百利而无一害,用不了多少年,很快所有人都能吃饱饭!

加之有孟未竟这根定海神针在,战国时代绝不可能发生,三哥那种,本国国民没饭吃,还大量粮食出口的荒唐事。

「最后的一项制度,则是经济制度的问题。这一点,总局也还在研究讨论细节,我认为暂时还不必提,等半年后再讨论。」

不知不觉间,特事局已经深深介入至大秦这片土地,开始将这个世界的命运,强行扭转到了另外一条匪夷所思的快车道上。

「大家既然没有问题,那我们就开始第二项议程一—一个钱怎麽花的问题。」

宋伟民伸手从衣兜里,掏出一枚秦半两,一枚刀币,一块蚁鼻钱,放在一张白纸上,

展示给大家看。

「特事局最近,出了一点小小的经济问题一一钱太多,花不出去了!」

这个钱多,当然不是人民币太多。

而是收到的战国货币太多了!

「在秦国,算上旧赵丶旧韩之地,每份报纸的销售量,大约维持在四到五万份左右;

「其馀四国,一份报纸平均下来,也能卖五千份。

「也即是说,平均售卖一份报纸,我们能收入的战国货币,大概是五万秦半两,五万齐刀丶楚鬼脸钱等等。

「合计十万钱!」

孟未竟丶宋庭央等非专业人土并不明白,但看过秦国的简单经济数据报告的刘青刘老师,和央行出身的沈万,眉头立刻皱起。

「秦国一年的财政收入,农税丶商税丶矿产等等,都换算成钱,大约不到一亿钱。

「秦国库储备金,以秦半两价值计算,差不多也只能算数亿钱。」

「亿钱,十万钱,这个比例,似乎并不算夸张。

「但问题出在,这些税收,基本都是以粟米丶牲畜饲料等交付的!

「秦国内的本币流通量,其实根本没那麽多!」

财政收入一年价值一亿钱,但整个市场上存在的秦半两总数目,根本不到亿这个数量级。

刨去相当一部分贵族丶大地主囤积起来的,可能市面上真正快速流通的半两钱,可能只有千万级!

十万比较一亿差别很大。

但相较千万,可就是百分之一了!

相当于特事局每收入十万钱,市面上就少百分之一的钱。

哪怕只按每三日五万钱的速度进帐,用不了一两个月,整个秦国内就会出现钱比物少,通货紧缩的「钱荒」!

那麽,钱多了,花出去不就行了?

「这就是问题最麻烦的地方。」

宋伟民无奈道:「秦国物产太少,这个钱,无处可花!」

战国时代的生产力太低了!

特事局,已经把有用的丶能买的东西,基本都买空了!

比如漆器等手工艺品,咸阳市面上已经买绝迹了!

大部分都是直接当纪念品,每个战士都发了两三个;

各种豪华兽皮,也买空了。

部分运去现代处理,另一部分品相好的,直接作为奖品,奖励生产积极分子。

倒也有昂贵珍稀的,比如象牙丶虎骨丶野生高品相药材等等。

但这些数量都太少,可遇不可求,全都买了,也只杯水车薪。

然后就没了。

其他东西,不是体量太小,就是关乎民生。

就比如秦国事实上产量最大的商品:粟米,倒是能勉强容纳下三日五万钱。

但秦国人自己的粮食产量都不够!

若特事局这麽大手笔地持续买粮,用不了几天,很多佃农丶奴隶丶贫民就没饭吃了!

所以,特事局的战国本币,逐渐在手中堆积,慢慢花不出去!

特事局原本计划的三日一份报纸,后期也只能延长到四日一份丶五日一份。

为的就是拉长时间,想尽一切办法,把钱花出去。

「说到底,还是战国时代的生产力太低,连一份报纸的产能也扛不住。」

如果后世现代真有恶意的话,仅仅依靠倾销报纸,就能将整个大秦的财富洗劫一空!

李建青这时举手道:「那麽,为什麽不作为工钱,直接发给工人呢?局里好像没有考虑过这个方案。」

宋伟民点点头:「目前在工程府工作的秦人,吃穿用度,基本都由特事局直接供应保障了。

「这种情况下,即使给他们发工钱,他们既不会消费,也无处消费,只能储存起来。

「对钱荒的问题根本于事无补。

「而且,工人的工钱,关系到特事局接下来的货币政策,不会以战国本币的形式发放。」

孟未竟插了一句嘴:「那花钱雇人呢?」

反正现在的基建建设如火如茶,所需工人数量肯定会越来越多。

宋伟民再次摇摇头:「一方面,秦国内,雇工市场太小。

「另一方面,大规模雇工,会导致人力大规模从农业生产,流入到工业建设之中。

「以秦国目前的农业生产力,根本支撑不住这样的农业人口流失。」

这也是特事局目前徵召更卒比较克制的原因,并非不能更多,而是怕步子一下子迈太大,拉垮了脆弱的秦国农业。

「所以,搞建设的前提,农业生产力也得跟上,两条腿,一起走路。」

麦栗梁如是总结。

他是中粮出身,但刚才的一系列任命中,似乎没有报到他的名字。

宋伟民点点头:「说的没错。有鉴于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迫切性,政事部的同志经过商讨之后,提出了一项相对激进的策略,希望跟大家,共同探讨。」

平常的策略,政事部自己内部商讨合理性之后,肯定直接就去执行了。

能专门拿到这样的会议上来讨论,则说明,这项策略可能,不止是相对激进。

宋伟民特意看了孟未竟一眼。

然后道:「政事部的建议是,以强制性手段,在关中平原,大规模买地!买奴隶!

「由特事局当地主,在关中平原,进行大规模农业生产。

「并迫使一部分佃农丶贫农,离开土地,加入建设,成为产业工人!」

现场顿时一片寂静。

买奴买地?

还是强制性手段?

而且还迫使自耕农丶佃农离开自己的土地?

说起来短短一句话,听起来怎麽像是要羊吃人一样,强行打烂一大片人赖以生计的饭碗啊!

而且特事局,本该是天然跟封建地主站在对立面的!

居然自己跑过去土地兼并,当大地主?!

这岂止是激进,乍听起来都有点耸人听闻了!

传送门通历史,我上报国家
上一章
下一章
目录
换源
设置
夜间
日间
报错
章节目录
换源阅读
章节报错

点击弹出菜单

提示
速度-
速度+
音量-
音量+
男声
女声
逍遥
软萌
开始播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