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72 老朱再撤圣旨
簡繁轉換

乾清宫。

暮色沉沉。

今天的小朝会的时间有些长,重臣纷纷表示了对方孝孺的奏疏的担忧。

吏部尚书詹徽甚至建议,将方孝孺下狱,

“陛下,此獠妖言惑众,当诛之!”

朱元璋见重臣无一人赞同,只好将奏疏暂时搁置。

小朝会终于散了,重臣告退。

乾清宫十分安静,纱帐在风中轻轻摩擦的声音清晰可闻。

朱元璋皱眉道,

“云奇,方孝孺至今还没有来?”

本想让方孝孺过来,当着重臣的面解释他的想法,顺便转移大臣们的火力。

结果内官去了两次传旨都没找到人。

朱元璋有些失望,也有些生气,还没有到休的时候,方孝孺跑哪里野去了?

周云奇躬身道:

“陛下,老奴已经派人去第三次了,方孝孺家的院门一直都是锁着的。”

朱元璋捻着胡子,有些疑惑不解,即便方孝孺外出,家里也有仆人在的。怎么会锁了门?

“有没有去找找,方孝孺去哪里了?”

周云奇回道,

“陛下,去的小太监问了附近的邻居,都说不知道他的去向。内官去了他常去的茶馆、酒楼、他的几个至交好友的家里,都没有找到人。”

“最后小太监从守城的一个小旗那得知,昨天傍晚方先生就出了城,只有一辆牛车,赶车的是他在京城的管家”

顿了一下,周云奇又继续道:

“小太监回来反应,有读书人堵门谩骂,甚至向他的院子丢东西。”

朱元璋呵呵笑了,想起刚才一群重臣气急败坏的样子,不屑地说道:

“被方孝孺动了利益,他们急眼了。”

看来方孝孺有可能出去躲避风头了,毕竟这个奏疏将天下的官绅、读书人得罪光了。

读书人皓首穷经,就想来一个封妻荫子,光宗耀祖,

结果,方孝孺上来一刀就要砍掉他们最直接的利益,简直要了他们的命根子。

也难怪他们不顾斯文。

周云奇问道,

“陛下,用晚膳吧?”

朱元璋微微颔首,

“来点儿酒。”

周云奇苦着脸,“陛下,您还在吃药呢。”

“二两,就二两。”朱元璋竖起两根手指头。

“老奴遵旨!”

周云奇去张罗晚膳了,身后传来朱元璋的咳嗽声。

用过晚膳,朱元璋在周云奇的搀扶下,缓缓走出大殿。

站在殿前,纵目远眺东方,朱元璋站了很久,神情寂寥。

一轮残阳挂在天际,云霞灿烂。

咱和?儿看的一样的夕阳,不知道他在杭州怎么样?

是不是对咱满腹怨言?

晚风温暖,朱元璋又去御花园转悠了两圈,直到天色昏暗,皇宫变得朦胧,才返回乾清宫。

“云奇,派人再去叫方孝孺。”

朱元璋在御案前缓缓坐下,开始批阅奏疏,刚戴上老花镜,侍卫前来禀报,

“陛下,锦衣卫指挥使宋忠求见。”

朱元璋又摘下镜子,

“宣。”

宋忠大步进殿,身后还跟着刚要去传旨的小太监。

宋忠上前拱手施礼,

“陛下,是臣让内官回来的,臣这次来就是禀报方孝孺的去向。”

“哦?”朱元璋放下御笔。

宋忠解释道,

“陛下,方孝孺离京了。是他友人破门而入,才确定人已经走了。

原来,方府被读书人丢了满院子的垃圾,不仅臭不可闻,还招来不少苍蝇。

四周的邻居都很有意见。

可是方孝孺迟迟不回来,坊正就去报了官。

“陛下,最后是兵部主事齐泰、应天府衙的治中邓辉,一起破门而入。”

“他们进去后,发现方府的仆人全都不在了,在书房的桌子上发现了方孝孺留下的一封信。”

朱元璋有些疑惑,感觉其中有不少疑点。

方孝孺心跟火炭似的,要为朝廷效力,多年养望,终于积累了好名声。

跟着朱允?,不就是想当个帝师吗?

眼看就要收获了,怎么舍得一走了之?帝师不当了?

岂不是前功尽弃了?

方孝孺是个很有韧性的人,脾气很倔,这次返回京城的所作所为很不像他的作风。

“宋卿,查了没有?”

宋忠躬手回道:

“?陛下,臣派人追查了。前天下午,方孝孺在黄编撰的家中接了圣旨后,回了自己的府上。’

“之后,他的管家就去通政司递交了奏疏。”

“管家回来之后,就散了仆人,大概在酉初,赶着牛车离开了京城。”

“管家和守城门的小旗打了招呼,两人是一个坊的邻居。”

朱元璋插了一嘴,

“小旗看到了方孝孺?”

宋忠躬身解释道,

“?陛下,牛车加了棚子,但是小旗隐约看到有人斜靠在里面。

朱元璋捻着胡子,对宋忠的回答十分满意。

宋忠比蒋?强太多了,做事条理清晰,目标十分明确。

不过,他对方孝孺的离去半信半疑。

太突然了。

之前一点风声都没有听到过。

方孝孺竟然就这么走了,连声招呼都不打?又会去了哪里?

朱元璋问道:

“信呢?”

宋忠从袖子里摸出一封信,

“陛下,信原来在齐主事那里,臣已经取来了。

周云奇上前接过信,转给了朱元璋。

朱元璋打开信件,抬头的称呼是:“诸友!”

给他所有朋友的。

方孝孺在信中发了一通牢骚,说是看透了官场的尔虞我诈,朝廷肆意虐杀大臣,残暴不仁,决定归隐山野……………

最后是一首诗:

“乌纱掷去不为官,囊橐萧萧两袖寒。”

“取来山巅青云松,化为鱼竿钓九天。”

!!!

看不上官场,将朕批了一顿,然后要去山里当神仙?

朱元璋勃然大怒,满纸悖逆之言!

“这样的沽名钓誉之徒,也配当‘正学先生?可笑至极!”

他将信丢给了宋忠,

“存档!”

“将这厮找回来!”

只有朕不用你,没有读书人拒绝朕的道理!

夏伯启叔侄很硬气,不想为朝廷服务,还去了自己的左手大拇指,

结果呢?

朕砍了他们的脑袋!

宋忠拱手领旨,

朱元璋又问道,“外面是什么反应?”

“禀陛下,读书人群情汹涌,斥责方孝孺是沽名钓誉的贼。甚至还牵连了殿下。”

“知道了。”朱元璋点点头,都知道方孝孺是?儿的人,牵连也是难免的。

宋忠告退了。

朱元璋捻着胡子,前思后想,心中却疑惑不解。

方孝孺之前不是这样的,是个满嘴仁义道德、君臣父子的儒生,现在竟然突然变脸了。

这一年多,他经历了什么?

为何变化这么大?

朱元璋吩咐道:

“云奇,拟一封信,给蜀王,让他详细禀报方孝孺在成都的表现。

他又想起来,前天斥责了方孝孺。

莫非是方孝孺觉得丢面子了,临走前扔了一个震天雷,然后拍屁股走了。

就这点心胸吗?

就这样读的圣贤书?

方孝孺应该不至于,咱杀了他的父亲,他还不是孜孜以求给朝廷效力。

朱元璋想到了信里的指责,其中一个成语十分刺眼,“嗜杀成性”。

在方孝孺的眼里,朕竟然是这样的帝王?

方孝孺这一举动,还将女儿给牵连了,读书人一定会认为朱允?就是方孝孺的大后台。

一份奏疏,一封信,竟然将朕祖孙两人给裹挟了。

“好手段!”

朱元璋气愤难平,连声冷笑,

“方孝孺,不过盗名窃之辈!”

朱元璋从御案上翻出一份奏疏,是册封朱允?为皇太孙的。

“云奇,收起来吧。”

周云奇上前恭敬地接过圣旨。

朱元璋有些郁闷,

这已经是第二次暂停册封了。

本来想早点册封朱允?,东宫的詹事府多少可以帮着分担一些朝政,自己也轻松一些。

结果炼钢作坊爆炸,推迟了近半个月了。

眼看作坊爆炸的事情要淡去,朱元璋再次拿出册封的圣旨,

本想今天下午和重臣们摊牌的,

结果,方孝孺又上了一份震惊天下的奏疏。

天下人都知道,方孝孺是朱允?的亲信,如果在这个节骨眼上册封皇太孙,等于向天下人表明,朱允?是支持官绅一体当差、一体纳粮的。

朱允?会因此被天下读书人唾弃,以后当了皇帝,也是一个声名狼藉的皇帝。

读书人的毛笔也是能杀人的。

朱元璋只好再次搁置了,

只是,这次的暂时搁置时间要更长了。

方孝孺的奏疏还刚开始蔓延,等举国皆知,至少要两个月以后了。

即便朝廷不采纳奏疏的建议,也至少等冬天了。

如果朝廷采纳,拖延的时间可能会更长。

朱元璋的盘算再次落空,不由地长叹一声,感慨“造化弄人!”

没想到一个册封,竟然命运如此多。

朕就是想偷个懒,怎么就这么难?!

炫儿也是个命苦的孩子,连郡王都没有封,就等着“皇太孙”呢。

现在朱允通已经是吴王了,女儿的头上还是空空如也。

~

东宫。

朱允?看着满桌子的珍馐,却食不知味。

方孝孺的“官绅一体”的奏疏,着实将他炸惜了。

他想破脑袋也想不通,方孝孺是得了失心疯了吗?

现在好了,方孝孺成了读书人的公敌,读书人将他的家都砸了,扔了那么垃圾。

昔日的朋友现在都不敢说认识他,不少人在忙着割袍断义,唯恐被愤怒的读书人抓住泄愤。

还有,方孝孺真的不想当官了,就离开好了,反正现在也是白身了。

大家好聚好散,以后江湖再见还能说几句话。

方先生留那封信是几个意思?

留书信也就罢了,为什么说那么多的话?竟然将朝廷批判了一通。这简直就是指着皇爷爷的鼻子骂啊!

朱允?也不解,一向讲究忠孝仁义的方先生是怎么了?

提倡官绅一体当差,是为不仁;

不辞而别,并将朋友置之危险的境地,是为不义;

公然指责陛下,是为不忠;

因为自己的一时之快,将家族陷入绝境,是为不孝。

方先生为何如此狂妄,成了不仁,不义、不忠不孝的人?

莫非被人给魇镇了?

方义从外面回来了,上前拱手施礼,

“殿下......”

不等他说话,朱允?已经丢了筷子,霍然起身,

“去书房说话!”“

朱允?大步在前,方义紧随其后。

朱允?在书桌后坐下,靠在椅背上,

“说吧,外面都是什么反应?”

方义躬身道,

“殿下,外面的官绅都没有任何反应,现在是读书人反应最大,纷纷叫骂,”

“甚至有人要杀了方先生,要灭了他的族。”

“和方先生来往过密的官员、文坛的领袖,都被点名骂了,包括黄编撰。”

“有的读书人甚至将矛头指向了殿下,说是殿下支持的。”

朱允?听的心惊肉跳,皱眉道,

“他家的仆人怎么说?没出来帮大家解释一二?”

他总觉得其中有蹊跷,方先生不是这种顾头不顾腚的愣头青,这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奏疏,怎么可能不事先和人商量。

他一直怀疑,方孝孺是被人陷害的。

方义回道,

“殿下,方先生家的仆人都被遣散了,奴婢就见了其中两个,一个负责做饭的老嬷嬷,一个是书房打扫的小厮,他们都表示什么也不知道。”

“管家呢?”朱允?问道。

“殿下,管家带着方先生出城之后,就失去了踪迹。”

“他的家人呢?“

“禀殿下,管家的家在池州府,没带家人来京城。”

朱允?陷入沉思,

之前从未听方孝孺说过,要归隐山林,怎么突然就走了?

眼看自己就是皇太孙了,方孝孺只要咬牙坚持,必将是帝师,怎么在黎明的前夕去做了隐士?

方先生之前的远大理想,就这么放弃了?

朱允?愁眉苦脸,心乱如麻,

无论是方孝孺的本意,还是被人坑了,自己这次都遇到麻烦了。

奏疏肯定是方孝孺上的。

大明朝还没有冒名顶替上奏疏的事情,何况通政司也说了,是方孝孺的管家送去的。

想着奏疏的内容,朱允?就头皮发麻,

官绅一体当差、一体纳粮?

人言否?!

自己和方孝孺绑定太深了,眼看要被方孝孺给坑了。

“临走拉了一坨大的!”朱允?忍不住爆了粗口。

方义等他发泄了情绪,又继续说道,

“殿下,奴婢去见了黄先生,黄先生也是无比愤怒,认为方先生此举太过孟浪。”

朱允?急忙问道,

“黄先生如何说?”

现在也只能靠黄子澄了。

黄子澄虽然没有方孝孺那么多心眼子,但是至少做人实诚,不会突然冒出一个奏疏,更不会不辞而别。

“禀殿下,黄先生建议,殿下上一份奏疏,弹劾方孝孺,反驳推行“官绅一体”的建议。”

“弹劾......方先生?!”

朱允?愣住了。

虽然他很生气,但是之前还没想到要这么做。

他有些意动了。

如果能撇清关系,自己和读书人的关系还有缓和的机会。

但是,他又有些犹豫。

万一中间有什么误会呢?

再说了,方孝孺刚出问题,自己就跳出来撇干净关系,天下人怎么看?

朱允?既想摆脱方孝孺带来的恶劣影响,又想要脸,一时间陷入纠结。

方义继续道,

“殿下,黄先生认为,现在必须尽快和方孝孺割袍断义,不然他会拉着殿下坠落,影响殿下的大计。

大计,是指成为储君。

其实不用黄子澄提醒,朱允?也很清楚,方孝孺的奏疏一旦处理不好,自己在读书人中的名声就臭了,以后即便再挽回,流言终究出去了。

再说了,如果皇爷爷看自己失去了读书人的支持,那个册封“皇太孙”的旨意不知道会落在谁的头上呢。

“本王眼瞎,看错了人。”

朱允?恨恨地骂道,不过心中依然拿不准,上奏疏弹劾方孝孺,真的合适吗?

被关系被割掉,又多了一个薄情寡义的帽子。

沉默良久,朱允?想的头秃,却一直拿不定主意。

“殿下,该去请安了。”方义提醒道。

朱允?叹了口气,去了李妃那里叫上了朱允?,兄弟俩一起去乾清宫。

朱允?一路上叽叽喳喳,说着大本堂的事情。

朱允?一路沉默不语,心事重重,随便嗯啊两声应付弟弟。

朱允?看他神情不对,也闭嘴了,路上只剩下他们的脚步声。

乾清宫,兄弟俩长驱直入,现在他们不需要禀报,可以直接进殿。

不过朱允?的心里有些忐忑,

他还不知道皇爷爷现在知道多少了,信件落入锦衣卫的手里了,最迟明天清晨皇爷爷就会看到。

他很清楚,方先生完了!不死也是流放的大罪。

自己倚仗为臂膀的方孝孺,已经彻底和自己无缘了。

朱元璋在御案后批阅奏疏,听到脚步声,只是用余光瞥了一眼,继续忙碌。

兄弟俩上前施礼,

“孙儿请皇爷爷安!”

“安!”朱元璋头也不抬,只是冷冷地回道。

朱允?心里咯噔一下,皇爷爷这是有气啊?

他老老实实地站着,不敢再说话。

朱允?更是低着头,大气都不敢喘。

朱元璋的目光透过老花镜的上缘,上下打量朱允?一番,

“炫儿,方孝孺上的奏疏,没和你透漏一点口风吗?”

朱允?头摇的像拨浪鼓,

“皇爷爷,孙儿事先毫不知情!方先生这次回来,上的两次奏疏,都没和任何人提起过。”

朱元璋心里有数了,女儿没有掺合就好了,

他还是冷哼一声,训斥道:

“炫儿,以后结交大臣,要学会认人,方孝孺这种欺世盗名之徒,要离的远远的。”

朱允?和方孝孺认识了这么久,竟然没看透方孝孺疯狂的本性,这让老朱有些恼火,

朱允?心里咯噔一下,皇爷爷已经看过信了,锦衣卫好快的速度!

朱元璋继续道:

“方孝孺不敬朝廷,不体恤同僚亲友,生性凉薄......”

一番长篇大论之后,朱元璋最后道:

“亲贤臣,远小人,这才是正途!”

朱允?急忙拱手道,

“孙儿谨记皇爷爷教诲。”

朱元璋说的口干舌燥,端起茶杯一饮而尽,才摆摆手,

“退下吧!”

朱允?带着弟弟小心翼翼地退下了。

将弟弟送给李妃,朱允?回到书房,

静静地坐在书桌后,想着刚才皇爷爷的态度,朱允?不由地连打了几个寒颤。

晚春的夜晚,夜风不再清凉。

可是阵阵寒意在朱允?的心头翻涌。

皇爷爷对咱不满了!

甚至扣了一个识人不明的帽子。

朱允?当即铺开一本空白的奏疏,毫不犹豫地写下标题,

【弹劾方孝孺巧言误国疏】

上一章
下一章
目录
换源
设置
夜间
日间
报错
章节目录
换源阅读
章节报错

点击弹出菜单

提示
速度-
速度+
音量-
音量+
男声
女声
逍遥
软萌
开始播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