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1章 赶集见闻
簡繁轉換

第361章赶集见闻(第1/2页)

随后,尤老三便不可思议的睁大了眼睛。

只见那商铺的掌眼先生,从身后的藤筐中捧出了五贯黄灿灿的铜钱。

然后将钱噗通一声放到了眼前的桌案上。

他小心的将那张虎皮仔细叠好,收到了身后的木箱中。

又提醒着眼前的山民汉子说道。

“这是五贯钱,你仔细点好喽。”

“咱钱货两清,离开了可概不负责。”

直到这时,尤老三才猛的反应了过来。

人家这位老先生伸出的五个手指头,根本不是自己想的五百钱,而是足足五贯钱!

本以为能换到两贯钱就不错了。

没想到人家给了自己一个大大的惊喜,整整是五贯钱。

看着眼前的五贯铜钱。

尤老三的脸上,所有的皱纹都笑开了花。

他抬头望了一眼青原商会的招牌,心中想道。

人家说的还真没错,这伯爷开的买卖确实是诚信。

尤老三将面前的铜钱赶紧揽在怀中,然后忙道谢。

“谢谢这位先生。”

“我这就收好。”

尤老三的心中是一阵的悸动。

手中有了这五贯钱,囤够过冬的粮食应该是没问题了。

还能给自己的婆姨和两个女娃扯些花布。

哦对了,还有自家那最小的奶娃子想吃的饴糖。

一家人在市集的角落里又碰了个面。

大家摸着尤老三怀里的铜钱,各个是面带惊喜。

这次赶集最重要的目的,便是要买足过冬的粮食。

所以决定先去大集中的粮铺看看。

粮食铺子就在市集的东口,好大一座帐篷。

帐篷外面的一块木板上,写有今日的粮米价格。

不过这尤老三,老老少少的一家子人也没有一个识字的,便只能拉住一位伙计客气的询问。

那伙计小哥报出了今日的粮食价格,却是让尤老三一愣。

不是因为价格太贵,而是因为比预想的要公道。

现在这粮铺中就卖三种粮食,粟米,麦子和糙米。

粟米在县城的粮铺中,每石要卖上六百钱,在这虎头集上也不过是七百钱。

麦子与糙米的价格也仅仅是略有浮动。

尤老三本以为这粮食运到了山里,价格怎么还不得翻上几番。

却没想到人家真的只是涨了些许的成本价而已。

用这个价格卖给山民,说是伯爷照顾大家,还真的没说错。

其实价格便宜,还是因为青原商会打通了遂州的贩粮商路,能运来低价的粮米。

即便是以这个价格出售,商会依旧是有利润。

见粮食价格这么公道。

事不宜迟,尤家便开始了大采购。

先是买了四石粟米一石的麦子,又买了十斤的粗盐。

之后更是豪气的扯了十尺的花布,这足以让母女三人都做件衣衫了。

当然小娃子的怀里,也给买了一把饴糖。

孩子吃着糖,不停的咯咯直笑,感觉从未如此快活过。

尤老三与那卖短刀的摊贩讲了好久的价,最终软磨硬泡以一百五十钱的价格拿下了刀。

该买的都买了,最后一盘点,手中居然还剩下了一贯四百钱。

尤家不是不想买了,而是再买多了便运不走了。

家中能挑重物的成年人就父子三个,所以也只能作罢。

尤老三想寻个回程的搭子,毕竟一家人带着这么多的粮米物资。

被歹人盯上可就糟了。

一抬头,正巧看见了邻村几个相熟的山民,也刚买完了粮米。

尤老三过去搭话,想搭伙顺路一起回去。

却不想人家并不着急走。

“老三,急什么。”

“你不知道吗,下午这集上有人说书。”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第361章赶集见闻(第2/2页)

“咱好不容易来了一次,我们准备听完书再走。”

说书?

山里生活困苦,这消遣娱乐更是匮乏。

听说这集上有人说书,尤老三也来了兴致。

反正也不急着回去,等到下午也无妨。

他倒是想看看,这集上的说书先生都说些什么书。

中午,全家人便坐在市集一角的原木堆上吃午饭。

所谓午饭,就是自家婆姨烙的杂粮饼子和尤老三烤的肉干。

一家人有说有笑也是吃的香甜。

挨到了下午,果然见有人搭起了布棚子。

应该是那说书的先生要来了。

而且集上的山民是越聚越多,应该都是来听书的。

不过让他奇怪的是,布棚子下面的桌椅人不多,山民大多只是在周围的草地上坐着。

一打听才知道,坐在布棚子内的,要花五个铜子买碗茶水才行。

坐在外面听的,却是不要钱。

尤老三本想也坐在外面,却是一抬头,见邻村的那几个汉子,有两个已经坐在了布棚下。

手中捧着大茶碗很是得意的聊着什么。

尤老三一皱眉,自己怎么说也是一村的头人,怎能被这几个邻村的汉子比下去。

这如果回去了,他们说我尤老三是坐在外面听得书,自己这头人的脸面还往哪搁。

于是一拉身边的婆姨说道。

“走,咱们夫妻进去听书。”

“娃子们坐外面就行。”

婆姨一愣,想拒绝,毕竟那可是五个钱。

尤老三拿出了家主的威严,对婆姨说道。

“让你来就来,都听我的!”

家里的男人发话了,婆姨也没在敢说什么,只是跟着。

他拉着媳妇进了布棚子,一个伙计忙跑过来笑脸相迎。

尤老三从怀中掏出了十个大钱,往眼前的伙计手中一塞,豪气的吩咐道。

“给我来两碗茶。”

然后便带着媳妇坐到了棚子正中的条凳上。

张巧嘴,本是卫州怀安县人,他天生身子弱,干不得什么重活计。

好在生了一张巧嘴,跟一位老师傅学了说书讲古的本事。

平日里靠走村过寨,给人说书为生。

结果路过北邙山的时候,被那虎头岭的山匪给掠了去成了肉票。

可他父母早亡,又无亲朋,哪里会有人付赎金救他。

所幸他天生巧嘴,能言善辩,博得了山匪的欢心,算是在山寨中苟活下了性命。

好在没几日,青原伯率大军入山剿匪,灭了虎头岭的山匪,他这才得救。

之后又在辎重队中充任力夫,是眼见着人家伯爷,接连剿灭了三座匪寨。

这张巧嘴本就心思机敏,说话风趣。

和身边的几名兵户聊得火热,每几日便得了不少青原伯的事迹故事。

他是越听越心惊,这伯爷的事迹堪比古之名将,可说是天生的书胆。

自己被人家伯爷所救,无以为报。

那就用自己说书的本事,为人家伯爷扬名好了。

正巧,这个时候虎头岭正在筹建山中市集。

他便每日里在这市集中寻个角落,给来往采买的山民们说书。

而且说的,都是以青原伯为主角的故事。

因为张巧嘴讲的活灵活现,所说的故事也吸引人。

听的人是越来越多。

甚至引起了市集上青原商会的注意。

有个管事,觉得他能为伯爷扬名是好事。

便与他商议合作,场地棚子茶水由商会出。

他只要每日里讲上一个时辰便好,挣了钱自要分他一份。

双方可说是一拍即合。

于是,来这市集上听一回张巧嘴的书。

也成了赶集的山民们,难得的消遣。

穿越乱世成兵户,从领媳妇开始
上一章
下一章
目录
换源
设置
夜间
日间
报错
章节目录
换源阅读
章节报错

点击弹出菜单

提示
速度-
速度+
音量-
音量+
男声
女声
逍遥
软萌
开始播放